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视界>18luck吧 >人社局> 内容
近日,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姜爱军,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季培东一行现场调研了常州市新北区春江街道残疾人圆梦中心,对“辅助性就业”模式助力残疾人自食其力、“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康复”,予以充分肯定。近年来,新北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区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开辟残疾人就业新渠道,组织实施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既加强了基层治理,也帮助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重塑自信,融入社会,赢得尊严。
常州市新北区持证残疾人12004人。其中,城镇3828人、农村8176人,农村残疾人是城镇的2.13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5253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660人,已实现集中就业374人,按比例就业997人,自主创业180人,正规就业率为58.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最有效的途径,残疾人就业通常以集中和按比例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从经营管理的效益和风险程度考虑,企业可以接受的残疾人主要为下肢轻度残疾和语言、听力残疾,而且要求就业年龄段年纪较轻的,而新北区肢体三、四级和听力言语残疾,年龄在16至45周岁的只有622人,特别是在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调整前,企业安置的意愿较低,这就给残疾人就业带来严峻挑战。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要求,仅依据残疾人救助政策标准,最高只能得到相当于低保的资金帮扶,而对于没有收入的残疾人来说,这点帮助只能实现低水平的温饱,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则是一种奢望。在这种形势下,新北区探索“辅助性就业”模式,打破企业就业的传统思维定式,帮助不能正规就业的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实行集团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方式,有效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有效增强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取得社会效益、家庭经济“双提升”的社会效果。
一、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助残圆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新北区不断强化政治站位,把解决残疾人就业作为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区委、区政府根据省里相关文件出台《新北区加快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从制度安排、经费保障、硬件投入、机构扶持、风险防范、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扶持意见。全区逐步形成支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共识:一个残疾人背后是一个家庭,一批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就可以让一批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走上脱贫奔小康的大路,而一批残疾人家庭的脱贫对区域和谐氛围的营造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在区委、区政府有力领导下,全区的辅助性就业工作在全区得到有序开展。
从2014年开始,新北区残联成立了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具体负责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并在镇、街道设立工作室,通过中心联系企业,承接手工项目,组织难以就业的精神、智力、肢体等残疾人,在工作室开展集就业、康复、娱疗、助餐为一体的托养辅助性就业服务,同时帮助企业失业残疾人实行过渡性就业。在建设过程中,各镇(街道)负责工作室用房、建设、后勤保障、人员动员和组织生产;圆梦中心则负责加工业务的洽谈和与企业加工费的结算,区残联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建设经费进行补偿,并在年底根据各工作室参与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数量,按照每人每年7000元的标准下拨运行经费。
二、因地制宜,落实业务,组织生产
由于残疾人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工作很难找,大部分残疾人闲散在家,有的还需要家人看管,生活很困难。面对现状,新北区残联打破传统思维定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辟残疾人就业新渠道。
2013年,春江社区首家残疾人圆梦工作室成立,当时只有13人的小作坊,经过十年的努力发展,目前实现了全区各镇、街道全覆盖,已建成辅助性就业圆梦工作室19家,并依托工作室,拓展托养、康复、文体、法律维权、宣教等新的服务内容及功能,建成新北特色残疾人之家23家。圆梦工作室根据残疾人的居住情况,有的建在小区、有的建在农村,有的创新性地设在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工疗促进病人康复。工作室残疾人像正常企业员工一样,每天按时正常上、下班,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按月发放工资,实现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针对残疾人的体能、技能状况,新北区认为简单电子元器件的装配工作比较符合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的定位,而相关企业则必须经营稳定,能够持续提供业务保证残疾人长期稳定工作。基于这样的思考,区残联对辖区内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的筛查,选中了生产汽车声讯器材的汉得利电子有限公司和生产空调接线端子的凯都电器有限公司,并由圆梦中心与企业签订协议。协议明确每种产品的加工费和结算方式,并由企业提供生产工具,负责物流,同时要求企业首先满足工作室的加工业务需求。
在圆梦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乡镇残联就对周边的残疾人家庭逐一上门走访,广泛发动,介绍工作室的情况和以后的运行方式,以及进入工作室的残疾人的权益,让辅助性就业工作充分惠及残疾人。同时物色懂得生产调度、能掌握全部工序的装配技术并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场负责人,要求把工作室管理成企业的生产车间。
三、集团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持续增加收入
2016年圆梦工作室实现了全区覆盖。实行“集团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由圆梦中心统一承接企业加工业务并签订协议,统一结算加工费,统一向各工作室分配加工产品;各工作室独立管理,以“计件制”的形式向残疾员工发放劳动报酬,配备专人负责各工作室日常运作,实行残联助理员负总责,专职委员全面负责,现场管理人员具体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制定了工作室考核办法,明确各项工作要求,以制度为保证,以管理促创优,以考核促发展。各工作室对照考核办法逐项细化,优化各工序之间人员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健全企业提供配件和完工产品入库台账、员工生产量和加工费结算台账、设备登记和常用工具台账、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台账等,并加强考勤记录,做到全部工作有据可查。所有工作室还安装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通过网络上传残疾员工出勤情况,实现信息化管理。
各工作室负责人和残疾员工强化主人翁意识,把自己作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装配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上尽量满足企业要求。销售旺季市场需求量大时,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残疾员工身体康复的前提下,征得他们的同意,组织加班,配合企业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增强企业对与我们合作的信心,促使企业在淡季时首先保证工作室的业务。
近年来,新北区开展组织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各工作室选拔出来的业务能手进行生产比武,营造争先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残疾员工的生产技能,增加辅助性就业的收入。
积极与合作企业磋商,2021年工价提升5%和增加加班补贴,2022年增设全勤奖每人100元/月,更进一步提高了员工收入。
四、多重保障,防范风险,确保稳定
2018年新北区政府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性地把辅助性就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成功举办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成果展,对“最佳合作企业”“十佳服务明星”和“十佳劳动明星”分别给予了表彰,并召开了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用工合法性问题”为主题的研讨会。为确保辅助性就业的生产安全,区残联携手区安监局对各工作室开展安全生产巡查,针对存在的隐患积极整改,并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在年终评优中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各工作室也未雨绸缪,聘请专业人员按季度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促进了辅助性就业工作的平稳推进。
为了强化风险防范,解决参加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没有缴纳社保,上下班交通意外、工伤事故可能威胁到受残疾人欢迎的全区辅助性就业工作,新北区在实施为全区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险的惠民政策基础上,又尝试为工作室全体残疾人员投保雇主责任险,通过市场机制为这项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自我管理,快乐工作,借力发展
目前,我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人数从2014年91人增加到318人,累计实现加工收入2100万余元。圆梦中心和下属各工作室始终秉承让“残疾人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康复”的服务理念,在每个工作室均配备了文娱、休息区域,为残疾人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缓解残疾人工作疲劳。同时与每个残疾人签订辅助性就业协议、文明公约,促进残疾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工作室残疾人统一采购工作服、举办庆祝生日等,经常性组织户外采摘、钓鱼、郊外踏青、参观等文体活动,每年还评比文明员工,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在自强自立中感受尊严和幸福。圆梦中心努力将各工作室建成集就业、托养、康复、助餐、娱乐为一个的幸福残疾人之家。
在推进工作中,还涌现出“中国好人”“江苏先进共产党员”周纪龙,残疾人的“娘家人”、常州好人丁亚萍,省残疾人就业服务能手、最美常州人赵阳,“省福利基金会助残先进个人”李立峰等一批扶残助残先进典型。由于残疾人的活动范围小,部分面积大的乡镇还存在服务死角,新北区也在积极探索辅助性就业的延伸工程,让出行不便的特殊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区将以“残疾人之家”三化三提升为契机,努力将残疾人之家打造成基层综合性的服务阵地,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多元化的服务。
辅助性就业模式让残疾人搭建了一个自我实现、创造财富的平台,展现了自强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彰显出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新北区也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区政府残工委被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下一步,新北区残联将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和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惠残政策,走进基层、深入企业,多渠道宣传残疾人就业等帮扶政策,为残疾人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稳妥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推动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营造自强与助残良好社会风尚,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