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视界>18luck吧 >综保区管理办> 内容
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之地,也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之所,自1990年保税区、2000年出加区、2003年综保区、2013年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直奔跑向前。
有幸成为156分之一,虽总量差强,但成长可期。因为,江南常州,前诗书三千载近代民族工业在此肇始,中间七八十年代"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现有"制造之城"与"智造之城"双重叠加,"教我如何不想她"。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产品贴上"常州制造"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找到齐全的配套与便捷的物流通道。这些,都是常州综合保税区可以依托的产业基础与可以服务的优势资源。
立足主循环,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去拥抱"双循环",需要从三方面考虑,这也是我们所有与这方热土相关者共同的思量:
第一是坚持开放,主动融入。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建设是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初衷和目的;引进国外投资和承载跨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是综合保税区的主要作用和根本任务;营商环境的法制化、自由化和国际化是综合保税区实践的追求与梦想。区内主体企业属性和主导产业特征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必须主动构建更高质量的开放平台,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环境优势。因此,综合保税区要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引外资、稳外企和促外贸上花力气;要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地以开放促外贸和扩大进口服务国内主循环上下功夫。在这个进程中,综合保税区增加和提高货物贸易数量,巩固提升货物贸易质量的根本任务不仅不能放松,发展加工贸易和提高加工贸易质量的固本强基工作还必须强化。
第二是深化开放,准确定位。综合保税区融入和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基于能够较好满足国内市场主体对境外原进口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税存储需求的平台比较优势,能够较好服务消费市场主体对境外优质商品及时供给需求的进口商品存储便捷的比较优势,综合保税区可以为国内主循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自身的功能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促进双向开放,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结合,积极创新地推进对外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的聚集聚合和服务辐射,发挥好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平台载体和枢纽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综合保税区的决策者,运营管理部门从主动融入双循环,精准服务主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出发,认真制定有基础接地气,有特色可持续的,能够实现功能互补,业态相容的新发展模式的动能转换切入点。
第三是服务开放,特色发展。综合保税区主动融入和深度参与自由贸易国际大循环和服务国内主循环,有其历史必然和不忘初衷的资源秉赋。特殊区域是我国参与全球化,促进开放经济发展的产物,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是特殊区域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业态。在因应危机育新局中萌发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新业态:如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融资租赁、高端维修、医疗健康、研发设计和文化贸易等,正在成长为特殊区域,特别是一些综合保税区转换动能的增长极。如何遵循,探索国际经贸环境大变局下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规律,跨国企业运营新需求,进一步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园区自身主导产业,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营造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在特殊区域围绕新动能新业态深化“放管服”,探索和实现监管智慧化,通关无感化,环境人文化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都迫切和需要。
服务扩大开放和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是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的永恒主题。过去的三十年,从保税区的探索到综合保税区的创新,中国的特殊区域,特别是综合保税区秉承开放理念,拥抱国际自由贸易的初心不变。国际经贸环境大变局下中国综合保税区因应变局育新局,最关键的是要遵循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深度融入国内主循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更深层次的参与国际大循环,是综合保税区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新任务新使命。